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最是“立法”护乡愁

发布日期:2025-06-04 11:21信息来源:安徽时评 作者:研究室 浏览量: 【字体:   收藏

《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日前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查批准,成为我省首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市级地方性法规。

《条例》的出台,蕴含着对文化基因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塑造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三重深层意义,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立法保护是对文化基因的抢救性干预。

12幢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幢不可移动文物、88幢历史建筑、261幢传统风貌建筑……

作为徽州地区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商贸城镇之一,屯溪老街是古徽州传统商业文化的核心传承地。其山水相依、人文相称的文化景观特征,是徽州人地和谐营建理念的典型实例,承载着徽州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部分居民、经营业主过度注重商业利益,随意改建修缮,老街的文化基因在现代商业浪潮中面临着严峻挑战。

面对老街历史风貌的破坏,此前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执法依据,相关部门只能以劝导为主。为更好地赓续徽州文化特色,对屯溪老街保护管理进行专项地方立法势在必行。

《条例》提出,实行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制度,屯溪老街管理委员会应当与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对历史建筑进行外部修缮装饰、添加设施以及改变历史建筑结构或者使用性质的,实施方案应当经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市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立法保护老街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文化传递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使文化基因不会在商业开发的洪流中被稀释或扭曲。

立法保护是特色危机背景下的身份再确认。

同质化商铺泛滥,本土文化符号消失,游客体验趋同……近年来,众多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辨识度,陷入了“千街一面”的特色危机。

作为徽州商业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屯溪老街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老街现有非遗店铺40家以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2人。

立法保护屯溪老街的背后,其实是立法者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徽州特色”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也是对屯溪老街独特身份的再确认。

为保留屯溪老街的历史文化特色,《条例》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优化老街管理机制,按照特色化、差异化要求,引入有利于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经营业态;鼓励在屯溪老街经营具有徽州文化特色的新安医学、徽州美食、文化创意产品及本地名优特产品……

回望屯溪老街的沧桑历史,从明清商贸重镇到现代旅游胜地,变的是表达形式和服务功能,不变的是徽州文化的内核。立法保护老街的智慧在于,它不排斥商业,而是引导商业服务于文化传承,为它铸造别具一格的文化身份证。

立法保护是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未雨绸缪。

近年来,伴随着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等元素的植入,屯溪老街顺势而变,有了更多新元素、新玩法、新业态。

每逢重大节假日及周六晚上,“江畔音乐会”都会璀璨登场,节目有流行歌曲、徽剧、民歌、街舞、说唱、摇滚等;拥有200多年历史、传承7代的糕点铺“胡兴堂”焕新升级,推出海苔味、核桃味、蛋黄松味等新式烧饼,备受崇尚“轻食主义”理念的年轻人追捧……

在创新中焕发新生的屯溪老街,也面临着诸多阵痛。由于房屋产权混杂,老街多年来一直存在着消防管理难、市容市貌管理难、房屋维修难、安全生产管理难等问题。除此之外,停车也是屯溪老街的“老大难”问题,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制约着文旅街区的发展。

为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条例》提出,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改善屯溪老街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推动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和电动车辆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应用物联网、视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屯溪老街消防技防水平……

由此可见,立法保护不是反对发展,而是通过规范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届时,这必将对屯溪老街的保护和发展,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示范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将为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街,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创新路径。

撰稿:袁中锋 胡梦玲

编辑:陈昌清 梅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