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及常委会党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方案的安排,副主任汪义生率调研组于5月中旬先后赴黟县、祁门县、歙县、徽州区等地进行全市中小河流治理情况实地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市直有关部门情况汇报,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小河流是指流域面积在200至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根据2022年水利部核定,我市中小河流共计18条,区域内河流长度825.5公里。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对于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乃至在主题教育中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促进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10年以来,我市抢抓国家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的政策机遇,积极对上争取,以保障区域安全为重点,兼顾河流生态环境,采取加固堤防、疏浚河道、改善水质、护坡护岸等综合措施,有效提升了防汛抗旱能力,人水和谐、防洪保障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治理项目65个、治理河道总长334.43公里,总投资17.78亿元。
(一)加强项目建设,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谋划全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持续实施防洪提升工程,解决防汛薄弱环节,中小河流水系进一步畅通,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项目区村庄段均达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大部分集镇段防洪标准已提升至二十年一遇,洪涝灾害风险明显降低,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推进综合治理,绘就水清岸绿生态画卷。各地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将河道治理与烟雨徽州、村落徽州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推进清障疏浚、护岸生态修复等水系综合治理工作。如休宁县的横江“生态长廊”建设、徽州区丰乐河生态示范河道“叶脉”绿道建设、黟县的水美乡村试点,将“无路可走”的水岸串联成一条移动的山水“画廊”,绘就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三)弘扬水利文化,推动水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水利工程项目为依托,以区域文旅资源为内核,通过水利+徽商文化、水利+遗址文化、水利+状元文化、水利+民间传说的“多轮驱动”模式,全方位打响了涉水文化品牌。徽州区西溪南积极打造“雷堨”等水利遗产长廊,成为热门打卡地,休宁县夹溪河、枧潭等地成为漂流圣地,齐云山镇依托齐云仙境打造的横江竹筏游成为靓丽风景线…各地水上项目的“全面开花”使沿岸居民及八方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水文旅融合产业得到创新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道治理不系统。一是区域统筹不够。中小河流基本上按市、县、乡各级河务机构分段管理,缺乏对全流域的统一认识和全面规划,未系统整合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防洪及多目标需求。同时,部分地区因缺少控制性工程,支流防洪标准不足十年一遇。二是部门协调不够。有些项目编制初期与所在地政府沟通不足,与资规、交通等相关部门衔接不够,致使早期部分水利河道工程“单一化、白硬化、渠系化、直立化”现象较为明显。三是新老项目衔接不够。横江屯溪区境内大部分流域已进行有效治理,特别是隆阜古镇千年水埠岸线的整治为成功申报历史文化街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隆阜至横江公园河段却因前期征地受阻等影响,致使项目未实施完毕,就陷入1000多万项目资金被收回的窘境,目前,该段河滩春夏杂草丛生,秋冬一片荒芜,有损国际旅游城市形象,也存在防洪风险隐患,市民反映多年无果。
(二)资金筹措压力大。我市18条中小河流中有14条仍有治理任务,需治理长度达296.305公里,工程所需资金约13.52亿元,同时,全市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支流约有45条,河长近千公里,治理任务重、资金压力大。长期以来,我市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依赖上级拨款和地方配套资金,如今水利部加大了对中小河流的审核把关力度,一些支流项目不再列入投资计划,地方配套资金比例也由原来的20%增加到37%。受疫情及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难以补齐项目配套资金,工程建设难以按照要求时序进度推进实施。
(三)基层管护力量弱。中小河流大多位于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河长管护经费得不到有效落实,治理技术相对薄弱。随着中小河流治理建设步伐加快,工程建管任务与日俱增,河道内违规种植、私挖乱采、倾倒垃圾废物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我市黄山区、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水利局在上一轮机构改革中,组建成立了农业农村水利局,造成工作任务过于繁重、领导力量减弱,再加上工作条件艰苦、缺乏有效激励等多重因素影响,乡镇水利站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明显,基层水利建设管理技术力量严重不足,重建轻管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四)综合效益待提升。目前,我市对中小河流水利遗产的挖掘力度还不够到位,水文化建设方面空白较多,无法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另外,中小河流治理属于民生工程,投资大、收益小,招商引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强,一些民间资本缺乏投资热情,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甚微。
三、意见建议
(一)坚持系统观念,高质量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各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组织协调、资金协调和施工协调,科学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有序推进中小河流建设。要抓住国家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充实完善“一河一方案”,同时结合省市级幸福河湖、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抓紧项目谋划,编制一批高质量的水系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保护重大项目,积极对上争取。对于已治理中小河流范围内,因征地、存量资金收回等原因应建未建的遗留工程,项目所在地政府要牵头协调,相关部门联动配合,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基层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全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保障中小河流项目按期完工,同时要集思广益,有效统筹环保、住建、和美乡村等建设资金,集中发力、共同推进。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破解当下资金困局。
(二)强化建设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工程项目“三分建,七分管”,各区县在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压实各级河长职责,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全力抓好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严格对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督管理,常态化进行河道保洁清淤工作,疏通水系神经末梢,避免因强降雨所带来的中小河流洪水灾害。要加强监督管理,逐项目、逐河流开展验收,达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的效果,严格执行招投标、工程施工等全过程的风险防控,防止出现转包分包、挪用资金等违规现象发生。另外,还可借鉴宏村古代管水模式,将河长制与村规民约有效结合,引导鼓励普通公众参与河道保护,不断改善河道生态环境。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信息化平台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加强河湖管理智能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智能巡河工作效率。
(三)破解引才瓶颈,不断夯实管护人才支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双招双引”的基础上,还可依托我市职业院校带编招录,进行本土化、专业化的“订单式”培养,靶向性的充实县乡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细化安家补助、子女教育、职务晋升等配套措施,做活“柔性引才”文章,持续改善基层水利站所工作生活环境,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不断夯实基层水利人才队伍。要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谋划和实施区县水利机构恢复单设并强化工作。
(四)注重水文旅融合,有效提升治理综合效益。要以“水文化”发掘工作为基础,因地制宜,将地方传统文化、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与中小河流资源优势相结合,打造一批特色亲水景观和水上娱乐项目,提升群众亲水体验,推动水生态资源向水生态资本的转换。上下游之间要打破地域壁垒,找准资源整合点,共同挖掘水资源产业价值,推动优质项目“串珠成链”,有效放大水资源组合的乘数效应,进一步丰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内涵,推动“大黄山”水旅融合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