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9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赴歙县、祁门县等地开展全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情况实地调研,并对市直有关部门实施情况开展书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供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任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即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并实施县域统管、专业化管理全覆盖的管护模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全市农村供水工程服务人口达106万人,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不断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一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依靠新安江、大中型水库和湖泊等可靠的水源,将供水管网由城市向镇村延伸,逐步建立一体化的城乡供水网络系统。目前,屯溪区已实现城市自来水管网行政村全覆盖,并于今年通过县域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县(区)省级验收。二是实施区域供水规模化。对暂不具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区,以县为单位,按照“全县统筹、分区分片、适度联网、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实施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千吨万人”供水工程。除屯溪区外,其他6个区县城乡依托城市管网延伸工程为24万村镇居民提供了优质供水;同时,全市建成“千吨万人”工程10处,在建工程8处。三是提升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对地处偏远、人口分散的山区,因地制宜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根据水源条件、用水需求等要素,全市建成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546处,分散供水工程1408处。
(二)持续打好水质提升攻坚战。一是加强农村供水水质监测监管。建立“水厂自检+市县巡检”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供水水质自检、巡检、抽检。同时,按照行业技术标准,对7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10处“千吨万人”工程,1546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全面落实净化消毒措施,净化消毒设备配置率达100%;对分散供水工程采取上门赠送饮用水消毒剂,现场教授饮用水消毒措施等方式,确保水质达标。二是明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范围。严格落实水源地保护措施,依法划定145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保护区边界、人群活动密集处和易见处,设立水源保护区警示牌、宣传牌,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做好水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将水资源保护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巡河(湖)督导,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对水环境污染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
(三)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一是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农村供水建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健全完善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机构、管理办法和管理经费“三项制度”,70%的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实现了省级标准化管理,其中歙县三阳水厂已申报水利部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工程。二是建立农村供水舆情监控机制。开通市、县两级农村饮水监督举报电话8个,督促指导供水单位公开供水服务电话122个,累计为9000名群众解决饮水问题,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3945处。三是加强应急供水保障工作。建立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供水应急预案,有效应对2019年和2022年特大干旱,2020和2024年洪水等严重洪旱灾害,有力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
二、存在问题
虽然,全市农村供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安徽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今年刚刚印发,相关工作也是近两年刚刚组织开展,一些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工作还稍有不足。
(一)规模化供水比例低。农村居民住地分散,山地高程落差大、施工环境复杂,难以做到全覆盖保障,大部分农村受自然条件限制只能进行分散式供水。目前,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工程覆盖比例较低,待8处在建“千吨万人”工程全部完工后,依然与《安徽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二)工程建设及运行经费不足。“十四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上安排不足,我市已连续三年完全依靠市县两级财政开展相关工程建设、运营,叠加相关项目专项债申报被核减,农村供水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我市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及运行资金压力较大。
(三)供水水源存在短板。一些山区农村主要还是引用山泉水供水,受地理环境,降雨量影响较大。少部分地势较高地区长期存在水量不足、水压不够的情况;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和旱情期间,一些地区不能满足当地用水需求,难以保障24小时稳定供水。同时,由于山泉水集雨面积较大、污染因素多,水源保护困难,还存在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
(四)小型供水工程管理粗放。全市90%以上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主要依靠村集体管理,不同程度存在专业化程度低,安全防护设施不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经验等问题。另外,一些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设备严重老化,水处理工艺落后,厂区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不能很好满足群众的用水需求。
三、意见建议
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思考体会,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提高规模化供水率。一要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最大程度做到能联网尽联网、能扩网尽扩网、能并网尽并网,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二要在城乡供水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打破行政区域划分,鼓励联网并网、联调联供,尽可能多的扩大“千吨万人”供水工程覆盖范围,因地制宜推动实现区域供水规模化。三要强化统筹协调,水利、财政、环保、卫生、建设、税务、电力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落实好各部门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责任,打通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护的痛点、堵点,让相关工程尽快落地见效。
(二)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一要安排专项资金,保证投资规模大,成效明显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工程建设能够有序推进。二要拓宽资金渠道,通过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争取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等方式,助力我市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三要积极向上争取,尽管上级已不再安排农村供水项目资金,但乡村振兴衔接、移民后扶、水利发展以及供水保障资金等仍需大力争取,以减轻项目资金压力。四要落实供水水费收缴制度,更新完善计量水表,全面推行计量收费,切实提高水费收缴率,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三)积极开辟水源地。一要对单一水源地地区,特别是依靠山泉水水源的偏远山区开展全面排查,深入研究分析挖掘地下水、接入“千吨万人”供水工程的可行性,拿出“双水源”互备互补方案,尽快实现全市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二要按照黄山市“十四五”水利规划,加快推进水库、防洪、供水等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的任务目标,一劳永逸地解决部分地区农村供水难题。
(四)强化工程运行管理水平。一要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制度,提高供水单位制水、维修、水质检测等人员专业技能,确保供水设施日常正常运行,切实减少群众举报、信访频次。二要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以设施良好、管理规范、供水达标、水价合理、运行可靠为着力点,统筹水源、水厂、管网、用户全链条各环节,加快推进县域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完善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体系,保障工程安全、稳定、长效运行。三要持续实施水质提升行动,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开展水质巡检、水质抽检等工作,通过更新淘汰设备,加强运行管护等,确保消毒设备正常运转,全力做好农村供水工程水质达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