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5-11-04 14:48信息来源:市人大办公室 作者:研究室 浏览量: 【字体:   收藏

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5月下旬至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伍春宏、副主任毕普民率领调研组赴部分市直单位及区县,实地了解全市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黄山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锚定“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提出“抓住文旅、延伸文旅、不唯文旅、超越文旅”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2024年达6.44%),旅游产业增加值占比13.2%,文旅产业支柱地位日益凸显。

1.资源禀赋优势突出,文化底蕴深度彰显。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省级78项、市级148项,中国传统村落310处(总数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占安徽近70%),古民居47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8000多处,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歙县入选全国未定级文物集中连片保护试点,徽州文书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文旅资源转化加速。建成A级以上景区51家、国家级研学基地4个,打造非遗工坊24家,开发鱼灯文创等产品50余款,年带动消费超20亿元;徽派古建产业产值达42.5亿元,同比增长50.6%。推出“免减优·促消费”政策,发放消费券2.8亿元,带动消费26.1亿元。

2.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融合业态多元创新。核心指标稳步提升。2024年接待游客92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13.3%;入境游客18万人次,同比增长170.7%。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26.8%,增速全省第一。业态创新亮点纷呈。“文旅+科技”:研发推出黄山AI旅行助手,服务游客近41万人次,自动处理咨询超97万次,生成订单超6万笔。“文旅+乡村”:发展民宿3215家,年接待547万人次,综合效益超120亿元;黟县获评全国首个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文旅+会展”:举办联合国遗产对话会、非遗大展等高规格活动,“可持续发展黄山模式”获国际推广。“文旅+微短剧”:聚焦网络微短剧产业新风口,全年影视产业营收突破1亿元,相关案例入选中国旅游研究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地方范例。

3.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建设旅游强市打造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实施意见》《黄山市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方案》《黄山市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奖励政策》等文件,高位部署推进全市旅游营销、产业发展、市场管理等重点工作。服务能级提升。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以项目推动,围绕休闲度假、创意经济、体育赛事、医疗康养、会展经济、文化服务六大高端服务业,签约、开工、投产项目总数340个、总金额440亿元,纳统项目113个、纳统金额201亿元,双招双引综合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4.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一方面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大力开发长三角旅游市场,并拓展京津冀、珠三角地区,与敦煌、武夷山、景德镇等双向赋能;另一方面,深入实施“创意黄山 美在徽州”城市品牌全球推广计划,加快打造“国际会客厅”,高质量办好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等活动,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经贸往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文化走出去活动,“徽州古城”等3个项目入选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黄山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最具竞争力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2024年度活力之城等。

二、存在问题

1.系统思维传导不够,融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部门积极履职,但在项目实施时主动放在全域旅游大局中考虑落实不够。有的水利、步道建设没有考虑旅游功能,有的交通、光伏项目,造成景观的破坏,导致文化载体丢失。部分基层人员文化保护意识缺乏,“好心办坏事”也屡见不鲜。不少部门反映合力不够,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2.产品结构不优,核心竞争力待增强。产品构成比例失调,传统观光型景区占比高达78%,休闲度假型产品仅占15%,文化体验类产品不足7%。门票经济依赖严重,景区门票、索道、酒店收入占比近7成。文创产品开发不够,不缺精雕细刻“匠心之作”,缺少受市场追捧的爆品。如,宏村商铺65%在售义乌小商品,当地文创占比不足20%。产品同质化竞争突出,有的项目开发存在标签化,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沉浸式体验的情绪价值不高,吸引力不强。近年,研学游超预期呈爆发性增长,但我市研学课程设计存在浅层化,深度体验徽州传统技艺、传播优秀徽州文化不够,全生命周期的研学产品开发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挑战。

3.要素支撑不足,可持续发展存短板。高端人才匮乏,创意设计、数字文旅、运营管理等高端人才占比不足,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支撑基础薄弱,创意人才“招不来,养不起,留不住”,青年人才留存率低。创意氛围营造不充分,依托环境要素赋予创意特色,衍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能力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文旅创投基金规模小,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科技企业赋能不够,缺乏本土科技龙头带动。场馆设施匮乏,缺乏大型文旅综合体,仅有的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能力较弱,经济拉动效益不明显。

4.接待承载力有限,开放水平需提升。入境游客规模小,且以港澳台、日韩为主,欧美高端客群不足20%。过夜国际游客少,平均停留时间仅1.2天,消费能力弱。国际航线少,黄山屯溪国际机场国际直飞航线仅5条,且多为季节性包机。高铁国际接驳不足,中转耗时长。国际标准接待能力较弱,全市五星级以上酒店仅4家,全球高端品牌酒店8家,涉外语言人才稀缺,英语导游占比不足5%,小语种(德语、法语等)导游几乎空白。徽文化国际传播力度不够,海外市场对“黄山”的认知仍停留在“自然景观”,对徽州文化(如徽派建筑、徽商精神)的了解率不高。

三、几点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域融合新格局。要充分发挥领导组议事协调作用,推动市、县、各部门工作协同,数据资源共享,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文化旅游综合协调机制。要紧紧围绕“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根据我市文化资源种类、分布情况及发展优势,尽快制定出台系列文旅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度假、创意经济、体育赛事、医疗康养、会展经济、文化服务六大高端服务业,优化全市文旅产业发展布局,分类实施,协同共进,推动文旅产业整体水平提升。深入实施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和助企培育工程,大力发展诸如旅游装备制造、体育装备制造、康养制造等需求收入弹性高的新兴产业,构建文旅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黄山小住”等一站式服务生态圈打造,充分整合黄山全域民宿、非遗工坊、在地美食等资源,提供“住民宿、学非遗、游山水”等一站式服务,持续推动我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深化业态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通过“文旅+、+文旅”双轮驱动,紧盯文化核心,探索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深入挖掘徽州特色文化资源内涵,结合徽州各地区域特色,构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为翼、产业为基的融合发展模式,着力培养新增长点。精准实施“文旅+康养、体育”。积极做好“促进健康消费试验区”的谋划、争取、建设工作,大力发展新安医学产业集群,推动“新安岐黄夜”活动品牌在屯溪河街、黎阳水街等场景落地,主动对标前沿康养服务,积极培育医疗消费康养新业态;打造品牌赛事矩阵,借助“登山、骑行、论剑、越野、水上”五大自主赛事体系,通过赛事能级提升、特色创新,进一步激活体旅消费市场,落实“跟着赛事去旅行”计划,通过固定赛事减免门票制度、赛事+旅游、赛事+会展、赛事+市集等复合型消费场景打造,形成“以赛促旅、以旅带赛”的良性循环。活化利用“非遗+文旅”。运用好屯溪老街、宏村西递、徽州古城等地的非遗工坊,让鱼灯、徽墨等传统工艺变身时尚文创,通过现代叙事激活当代价值,推动非遗技艺从“文化资源-体验产品-消费场景”的转化,为文旅产业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深化徽州文书档案活化利用,联合开发“徽州故事”系列微短剧,推动“非遗+科技+设计”跨界合作,构建更具人文温度、更富创新活力的文旅新生态,让非遗从“文化符号”升级为“产业引擎”。深耕细作“乡村+文旅”。徽州民俗、徽州古村落是徽文化“活”的展示,当前要抓好64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注重产业发展,推进整村运营。抓住“乡村微度假”的旅游趋势,做好“村落徽州”文章,精心打造主客共享空间,构建有梯度、多元化的村落文化消费市场,使一座座村庄实现蝶变,向美而行。强力推进“会展+文旅”。借助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等城市品牌效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等高端活动的宣传效应,进一步拓宽会展业升级空间。通过“高端会议引流、特色展览变现、文旅体验增值”的三步逻辑,将会展经济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入口。以东黄山国际休闲度假区的打造为契机,推动黄山国际会展中心尽快建成使用,完善中心配套服务功能,打通从会展到旅游、餐饮、购物的闭环产业链,引进国内外知名展览业组织和会展机构,积极承办规格高、主题鲜明的精品展会。

3.夯实要素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投入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构建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文化旅游业融资渠道,支持建立文旅项目银企对接平台,探索开展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质押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培养、引入复合型人才,为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关注、支持“数字游民”公社等新业态,集聚人才助力影视、微短剧、文化创意等行业发展,发挥海归人才、返乡人才作用,聘任乡村规划师、乡村设计师、乡村推介官,调动新力量为文旅融合、传承创新注入新的思维和理念。联合地方高校和科研单位推进校企合作,更多地承担徽文化的挖掘研究、应用实践,提升产业发展素质和专业队伍水平,增强文旅产业发展动能。强化科技赋能,深挖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及其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丰富表达形式和载体,聚焦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核心技术,实现场景与在地文化的深入融合,技术与理念的跨越融合,深入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

4.提升开放水平,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把开放作为核心动能,以开放促创新、促融合、促发展,为黄山文旅注入新活力、创造新价值。启动“国际化友好景区”共建计划,抢抓240小时国境免签政策落地机遇,着力构建国际化旅游服务体系,加密国际航线,优化高铁接驳,完善公共区域的多语种服务,打造国际标准接待设施,引进高端酒店品牌,提升高端客群接待能力。强化国际营销与品牌推广,打造徽文化超级文旅IP,探索年轻化、品质化、个性化、社交化、国际化表达,不断提升营销效能。联合国内、国际品牌合作开发主题创意产品,通过举办中国黄山“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向全国、全球征集“黄山文创”,让更多符合时代审美又蕴含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竞相迸发并进入国内国际市场,不断提升文化资源转化水平。大力实施黄山市研学旅游提升行动计划,推动全域全生命周期研学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地位,打造国际一流研学旅游目的地。

5.加强监督保障,凝聚融合发展合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打造展示美丽中国的示范窗口。强化法治引领,深入贯彻落实《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黄山市民宿促进和管理条例》《黄山市传统名茶保护条例》,统筹保护与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挖掘徽州文化时代价值,创新推出“作退一步想”等基层治理经验,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域开展旅游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强文旅市场综合执法,推进旅游执法与旅游警务协同增效,全域文旅市场秩序和谐稳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