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
受市政府委托,现就2021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全市纳入统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7户。2021年末,资产总额1150.01亿元、负债总额596.79亿元、所有者权益553.2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9.23亿元、利润总额6.56亿元。其中:市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6户国有企业集团(含子公司69户)资产总额553.62亿元、负债总额309.6亿元、所有者权益244.0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2.04亿元、利润总额5.96亿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全市纳入统计的地方金融企业18户。2021年末,资产总额796.52亿元、负债总额724.76亿元、所有者权益71.7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利润总额3.3亿元。市属地方金融企业2户,资产总额6.57亿元、负债总额1.5亿元、所有者权益5.0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0.28亿元、利润总额0.19亿元。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2021年末,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678.77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17.49亿元、固定资产净值66.82亿元、在建工程23.81亿元。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269.16亿元,其中:流动资产72.74亿元、固定资产净值22.85亿元、在建工程6.59亿元。全市已入账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486.09亿元,市本级已入账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155.67亿元。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2021年末,全市国土面积96.78万公顷,国有土地11.18万公顷,国有耕地面积1648.64公顷,国有湿地1263.06公顷。已发现和查明各类矿产37种(含亚种),矿产地108处。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情况:蛇纹岩105735.5万吨、膨润土11863.8万吨、钨矿18.89万吨、钼矿4.07万吨、锌矿3.65万吨、铅矿2.12万吨、铜矿0.57万吨等。
全市有林地面积7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2.9%,活立木蓄积量4490万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108.1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8126立方米,全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7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Ⅱ类水质标准。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人大依法监督下,全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各类国有资产管理,持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一)企业国有资产
1.着力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健全“第一议题”制度,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党委会、董事会、经营层等责任进一步压实。开展新时代国企党建质量提升试点行动,推出22条措施,助力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提升年“一壮大、两提升”目标。
2.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制定《黄山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截至2021年底,任务完成率93%。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新进展,市属企业董事会基本实现应建尽建,市场化经营机制取得新提升。修订《市属企业重大事项监管管理办法》,推动国资监管取得新突破。精心编制“十四五”国资国企发展规划,谋划市属企业整合重组实施方案。
3.精准抓好着力点,实施“国企高质量发展提升年”活动。市属企业深耕重点产业,抓实重点项目,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全年重点项目投资94.46亿元。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工业板块研发投入强度由3%提升至4.02%,研发投入费用同比增长24.82%。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1.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坚持普惠金融发展支持方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实体经济健康发展。2021年在保余额69.38亿元,其中当年新增60.04亿元。全市续贷过桥资金总规模1.7亿元,2021年提供39.17亿元续贷过桥服务。
2.增强金融风险防控。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和经营成果的绩效考评,定期实施风险监测预警。严格落实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的相关程序,建立考核与奖惩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1.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宣传培训,全面解读政策。开展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不动产清查,覆盖市直78户主管部门、113户二级机构的737处房产及443处土地资产。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制度,明确单位内部资产管理职责分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2.严格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强化单位资产管理主体责任,规范单位资产配置、处置、出租出借事项办理,加强业务流程执行情况监督,实现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全流程管理。全市当年新增固定资产140821.78万元,处置固定资产总额27910.26万元。统筹疫情防控物资保障资金19592万元。
3.推进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核算。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和落实公共基础设施主管部门责任,组织开展全市交通基础设施资产数量清查及价值入账工作,全市完成7363.07公里公路资产清查,重置成本入账价值413.37亿元。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1.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完成国土“三调”成果验收,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落实农村宅基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强要素统筹保障,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3382.32平方公里,加强84.23万亩耕地保护,完成历史遗留矿山核查。提升监管水平,严肃查处违法案件,全市共立案查处违法用地38宗、非立案查处581宗。
2.落实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实施林长制,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优化林业结构,积极发展木、竹、油茶、林下资源、森林旅游等产业,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3.加强水资源管护改革。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积极稳妥推进水权改革,巩固扩大新安江流域水权确权登记成果,探索水权流转和交易机制,严格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责任。
三、人大审议意见落实情况
按照《关于印发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黄山市2020年度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报告意见的通知》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对照审议意见和部门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完成《黄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组织开展全市交通系统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清查和会计核算,持续推进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不动产权证办理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全市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国有企业改革需不断深化
企业主业不精,市场化转型不到位,总体资信评级不高,难以提升可持续投融资能力。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还需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金融企业发展需进一步优化
辖区内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国有资本比例较低,对银行的管理参与度不够。部分担保企业业务结构不优,担保不良资产处置周期长,担保规模提升空间有限。
(三)国有资产管理水平需继续提升
国有企业资源资产化程度不高,划转资产未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入账,资产使用效益发挥不够。少数单位资产管理未做到专人专职,资产核算不及时不准确。个别单位重购建、轻管护,存在部分资产闲置。部分单位对公共服务类资产建前规划和建后管护存在一定的缺失,未全面纳入资产系统台账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与预决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效衔接不够。
(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机制需不断完善
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管理职责不清、管理体系交叉重叠等问题。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化核算仍在探索,未能全面有效反映全市自然资源资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自然资源资产家底需进一步清查核实,国有自然资源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压力持续加大。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构建国有企业改革新格局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建工作与国资监管工作相统一。建立以“六个有机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体系。聚焦重构主责主业,优化全市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市属国企“3+N”重组整合,提升国企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完善“三会一层”的国企治理体系,建立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企业发展内在动力。
(二)促进金融企业优质发展
采取统筹整合现有资本与争取外部注资相结合,建立持续补充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资本金机制。拓宽企业流动性资产反担保物范围,逐步提升融资担保规模。发挥国有资本投资“风向标”作用,合理引入社会资本,优化辖区内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
(三)推进国有资产提质增效
督促主管部门落实主体责任,结合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强化对下属单位资产的全面管理。严格执行政府过紧日子政策,2022年6月底前建立运行市级政府公物仓,县(区)级政府公物仓建设同步推进,实现闲置资产共享调剂。开展公共服务类、市政基础设施类、政府保障性住房等政府公共资产的实物清查、登记入账和日常管护。加快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系统升级建设,实现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相融合,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信息化水平。开展国有资产清理整治专项行动,摸清国有资产底数,盘活重整资源要素。
(四)强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举措
深入推进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自然资源相关管理部门职责,建立分工明确、协调联动的国有自然资源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准确掌握国有自然资源“家底”。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价值化核算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分类管理制度。稳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建到底、管到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试点工作。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自然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