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会议安排,受市政府委托,现向会议报告黄山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增长空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截至5月底,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2650人(主要为快递员1075人,外卖送餐员1185人,网约车司机370人,网络货运司机20人)。我市按照行业部门主管、多部门协作共管的模式,有效防范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坚持一体布局,健全系统高效工作组织体系,成立市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专项行动工作联系协调小组,设立工作专班,出台《关于印发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实施方案的通知》《黄山市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专项行动方案》。二是建立“月调度、季盘点、年总结”的运行机制,召开市直九部门协商会、政策宣贯会和4次专班会议,及时总结梳理工作开展情况,全面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开展专项行动,摸排新就业形态行业用工、合同签订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情况,督促企业落实各项权益;指导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明确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加强行业监管,分类指导规范。一是召开保障外卖送餐员权益和强化外卖配送行为监管行政指导会,约谈美团、饿了么第三方合作企业,督促企业从劳动收入、劳动安全、食品安全、社会保障、从业环境、矛盾处置等10个方面加强外卖服务规范,维护外卖送餐员合法权益。二是成立市交通运输新就业形态协同监管联席会议,开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规范网约车运营;对我市正常运营的滴滴出行、携程专车等平台企业进行联合约谈,向各网约车平台企业警示告知,进一步规范我市新就业形态行业发展。三是深入开展快递市场规范整顿,依法查处未经许可经营快递业务、快递“黄牛”等违规经营行为;推进快递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将劳动用工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记录,促使企业依法经营、合法用工。
(三)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在部门网站开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专栏,在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权益保障政策,重点宣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益;举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政策“云宣讲”,吸引700余人参与直播互动,社会效果良好。二是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新就业形态用工企业走访,发放宣传图册2200余份;举办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等政策宣讲活动,面对面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答疑解惑,现有顺丰、圆通和韵达等三家快递企业共计213人优先参加工伤保险。三是开展快递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完成全市快递行业从业人员业务培训461人;开展企业规范用工管理培训班12期,将新就业形态企业管理人员纳入培训范围,提升企业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意识。
(四)防范用工风险,依法处置纠纷。一是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报告制度,将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风险纳入重点排查范围,坚持在调解仲裁窗口一线摸排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风险,耐心解释政策,善意提示风险点,引导当事人双方在单位内部协商解决争议,有效化解矛盾。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对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进行专项检查,走访新就业形态有关企业31家,审查劳动用工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劳务合同、承揽协议)、工资表、考勤表、规章制度等用工材料。三是坚持案件调解,将调解贯穿于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全过程,实行案前、庭前、庭中、庭后四级调解法,努力做到能调则调,今年共妥善处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案件5件,涉及劳动者8人,涉案金额31万元。
(五)开展关爱活动,提供暖心服务。一是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活动站点、物业服务站、商圈市场、便利店等,因地制宜建设85处“徽聚驿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伤了能应急”的暖心服务场所。二是举办“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系列活动,征集“新业态·筑梦奋斗美”版块摄影作品22幅;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说诗词创作大赛和建会入会创新案例征集,我市3名职工在省赛获奖。三是举办2022年“徽州百工”黄山市邮政快递业职业技能大赛,弘扬工匠精神,展示过硬本领,1名选手获“黄山市五一劳动奖章”,6名选手获“黄山市金牌职工”荣誉称号,切实增强广大快递员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存在一定滞后性,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和劳动基准已无法适应新就业形态用工模式,虽然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性文件,但新就业形态用工产生许多新的法律问题,在规范和处理时依据仍然不足。
(二)行业监管难度较大。平台企业总部均不在我市,区域合作商对协议内容、交易规则无权修改,行业主管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监管。而且新就业形态相关企业大部分为私营企业,机构分散,劳动者准入门槛较低,人员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
(三)职业安全保障不足。按单计算的薪酬方式决定了劳动者需要与时间赛跑,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同时,该群体年龄普遍较轻,流动性较强,挣“快钱”“现钱”思想深厚,风险保障意识较低,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劳动者受伤后仅能从商业保险获得一定补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升权益保障水平。加强对上对接反映,呼吁尽快出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法律政策,统一新就业形态用工法律规范体系,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持续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提升培训,让劳动者在本职岗位打磨技艺、提升技能,有效促进他们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待遇提升。加大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劳动者和企业主动参保意识,推进落实基层快递网点人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或参加补充工伤保险制度,不断提升保障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积极引导新就业形态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充分就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加强正面引导,提升行业自律,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社会责任。持续发挥协同监管机制,深入摸排新就业形态企业用工情况,及时发现解决新就业形态中的突出问题,依法约谈、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企业,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更有力度。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完善党委、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快递、外卖等行业协会作用,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实际需求,整合资源,加强职工之家、幸福驿站、司机之家、职工书屋等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四季送”、困难帮扶、互助保障、普惠服务等品牌服务,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