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市深入实施“体育+”“+体育”战略,以体旅深度融合、业态层次丰富、综合效益明显为特色的黄山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初显成效,先后获评中国体育产业创新名城、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据省统计局、省体育局核算,2020年(目前统计部门仅发布至2020年)我市体育产业总规模47.7亿。
一、产业发展整体情况
(一)政策基础不断夯实。我市先后制定出台《黄山市打造运动休闲健康城市行动计划(2018—2025年)》《关于加快打造运动休闲健康城市 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黄山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黄山市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方案》《黄山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明确提出了“建立与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持续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医疗、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目标。自2014年起,连续8年每年分配专项引导资金200万元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今年,将对体育产业的扶持纳入全市支持服务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中,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市场主体稳步增长。充分发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的撬动作用,累计投入专项引导资金1600万元,全市现有在库体育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394家;市级体育运动单项协会25家,市级各类体育俱乐部28家,成立了黄山市体育产业促进会。全市初步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龙头,以竞赛表演、体育旅游、运动康养为主要业态,以产业示范基地、体育特色小镇、营地驿站、场馆设施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格局。连续举办四届体育消费节,共发放体育消费券90万元。连续三年开展体育消费统计调查,2022年体育消费总规模29.49亿元,较2020年增长2.36亿元,增长率为8.7%;人均体育消费从2043元增长至2235元,增长率为9.3%。
(三)体育服务业持续提升。坚持“品牌引领,赛事赋能”,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打造“没有屋顶的天然最美赛场”,集中打造登山、骑行、论剑、越野、水上五大自主品牌精品系列赛事,培育中国黄山登山大会(18届)、中国黄山(黟县)山地车节(18届)、新安江龙舟赛(9届)、中国黄山(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马拉松(6届)等群众性精品赛事活动。创新举办中国黄山、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安徽省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十佳’创新案例”。吸引社会资本举办首届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填补了国内“环山赛”的空白。即将举办的首届黄山马拉松获评A类赛事,同时,也是利用社会资本办赛的成功案例之一。据统计,我市现有中国体育旅游十佳赛事2个、精品赛事3个,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赛事2个。我市在赛事培育方面具有起步早、特色明、品牌响的特点,得到总局、省局的高度认可,连续多年体育产业考核评为优秀。
(四)体育载体快速发展。现已建成太平湖运动休闲小镇、歙县桂林埃弗特网球小镇、齐云山体育休闲小镇、途居黄山汽车自驾运动营地、黄山168国际徒步探险基地、宏村国际滑翔伞基地等一批生态型运动休闲基地。黄山区、徽州区、休宁县、黟县获评“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途居黄山露营地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国家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全国汽车自驾运动五星营地”;黄山太平湖获评“首批国家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单位”。全市现有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3个、十佳精品景区1个、十佳精品线路2条,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26个、长三角地区汽车自驾运动营地11个,省级体育产业项目13个。我市基地、营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政策实施不够。全市虽已出台了多项意见、办法,但缺乏督查机制、也未纳入政府考核项目,相关部门推进实施力度不一,效果不理想。产业专项资金多年未得到增加,体育消费券发放总量偏小。
(二)产业结构不优。全市现有市场主体多为体育服务业企业,约占市场主体总量的70%,体育制造业、体育建筑业发展较为滞后,且各主体分布零散,产业聚集度较低,未能形成有效产业链。
(三)产业规模不强。受限于人口经济因素,我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较小,全市体育产业规上企业仅2家,体育企业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尤其是缺少龙头型体育企业,辐射带动效应尚不明显。
(四)融合发展不深。体育与住建、交通等部门在规划设计、协同发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尚无联动机制和配套制度。“体育+”产业项目谋划不够,体育载体作用发挥不强,基地营地、精品线路等与旅游、文化、健康、研学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
(五)场馆设施不足。市级体育馆、游泳馆均为2000年左右建成,场地设施陈旧老化、体量偏小,且尚无市级体育场,不具备承接高规格、专业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竞赛表演的场地条件。
三、下步重点工作
(一)完善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以《安徽省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黄山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为指引,紧扣“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从全局、全域,从城市战略高度出发,深入开展黄山市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对标研究以及产业配套政策研究。研制体育产业行动方案,坚持高起点设立发展思路,明确总体定位、发展重点及近期工作目标,聚焦关键环节发力,力争实现黄山市体育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体育与卫健、文旅、教育、住建、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全相关联动机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二)强化项目谋划,夯实发展基础。围绕黄山体育城市总体定位,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创意策划一批多元化、极具魅力的大IP,打响黄山独有的体育空间品牌、赛事品牌、体育文化品牌。围绕我市加快构建“1+7+N”的总体布局,大力推进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体育场、体育公园等重大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为承接高规格体育赛事、演艺活动打好基础。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培育“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项目,规划建设一批“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示范点,将基地、营地、驿站等体育载体串珠成链,催生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丰富产业业态,实现均衡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体育制造业、体育建筑业企业,延伸产业链,推动体育产业锻长补短。聚焦梳理运动休闲、场馆运营及体育用品制造等产业链条,鼓励社会资本在体育赛事、场馆服务、项目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推进体育竞赛表演业健康发展,在做大做强现有赛事品牌的同时,引进国际化、高规格赛事,招引社会资本共同办赛、办展、办会。充分利用黄山旅游资源,释放旅游人口红利,提升体彩销售量。挖掘徽州传统体育文化,加快发展体育文化业态,不断丰富体育产业内涵。
(四)创新发展模式,盘活体育资源。探索成立体育产业公司的可行模式,成立市属体育集团(公司),培育和发展国有经营性体育资产运营主体,统筹规划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以体育本体产业,如场馆运营、竞赛组织、培训服务等盘活公共体育资源,拓展体育传媒、体育制造等业务;参与全市重大体育项目谋划、规划编制、设施建设等,努力在部门职能发挥与市场化结合上创出一条可行的路子。
(五)推动体育交流,力促协同发展。深化长三角地区、大湾区体育交流,扩大体育朋友圈。积极申办长三角地区赛事、论坛等,培育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深度融入国内体育事务,巩固和发展与国家级体育组织的友好关系,积极申办2024年全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谋划黄山国际体育旅游大会。结合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环黄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黄山马拉松等重大赛事,主动搭建体育对外合作交往平台,全面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和黄山体育发展成果。积极联合国际友好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开展体育教育、赛事、人才交流等国际体育交流项目。
(六)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体育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和体育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体育产业人才。在中国黄山“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中设置体育赛道,辐射吸引更多的优质体育人才资源落地黄山。推动体育经理人、体育用品研发人员、体育场馆经营者等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建立一支有技能、懂经营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
(七)深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由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聚焦体育产业领域,开展项目谋划、招商引资等工作,形成部门合力,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研学等深度融合发展。